非凡中英浦江创新论坛汇聚全球创新力量
9月23日,非凡中英创新论坛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办。
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英国大学与科学国务大臣Jo Johnson,英国驻华使馆公使Martyn Roper,上海市政府科委主任寿子琪,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兼政府科学办公室主任Mark Walport爵士,英国气象局哈得利中心主任Stephen Belcher,中国驻英国使馆科技处公使衔参赞蒋苏南,国科控股董事长吴乐斌,中国工程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康金城,阿斯利康制药公司执行副总裁Mene Pangalos,萨里大学校长逯高清,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利民,牛津大学科技创新亚洲区总裁David Baghurst,伯明翰大学副校长Robin Mason,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Konstantin Novoselov,约克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Saul Tendler,英中贸易协会执行董事kirk Wilson等嘉宾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
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首先强调了近年来中英关系发展顺利,日益密切。他表示,今年G20杭州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会见了特雷莎•梅首相,中英双方要保持高层交往的势头,继续办好高层的对话机制,加强战略沟通和统筹规划,不断地深化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信任,继续推进经贸投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和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的战略合作,来推进城镇化、高新技术、清洁能源、新兴领域务实的合作。 在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万钢认为,最大的难点是结构优化,最重点的关键是动力转换。发展的动力要以创新为引领,创新为驱动,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新阶段。万钢对中国的创新发展提了四点阐述,中国的创新发展以科技为中心,全面统筹规划的创新发展;中国的创新发展是全社会参与的创新发展;中国的创新发展是全要素融合的创新发展;中国的创新发展是全球范围内开放合作的创新发展。 结合本次中英创新论坛主题,万钢期待,中国的创新发展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也必将为中英务实的创新合作带来新的机遇,打好新的基础,为两国创新打造黄金时代开展新的空间。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的时候,双方都提出了“我们已经来到了黄金时代”,我想我们科学技术领域应该先走一步,使这“黄金时代”能够更加升温,更加升级,我们向着“白金时代”发展。 最后万钢表示,当前世界各国创新的变化和挑战,技术革新迅速,产业变革趋势明显,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也是推动中英两国合作的强大动力,是两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需求。中英能够携手推动科学、技术和创新的发展,发挥两国各自的优势,引领全球的发展,携手共同解决全球的重大挑战、我们面临的共同问题。我们要共同为世界、人类、科学、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
英国大学与科学国务大臣Jo Johnson表示,英国成为此次浦江创新论坛的主宾国,这是一个荣誉。中国和英国两国是科学创新的合作伙伴,每个月都在变得更强大,我们一起已经在应对全球挑战,在开发一些技术为未来服务。 Jo Johnson表示,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科研经费的出资国,而英国也着力投资于世界级的基础研究工作。英国只有世界1%的人口,只有全球研究经费的3%,但出产了8%的已发表的论文,而且占到了16%世界论文引用。中英两国有着共同点和相似之处,特别是在科技和创新系统方面,双方都专注确保科技能够直接进行商用化。中国的“十三五”规划,也是一个创新驱动的开发战略,明确指出要实现创新引领经济的发展。这样看来,我们两国的合作就将会更加的巩固,我们也会共同促进创业精神和技能的培训。 Jo Johnson还谈到了近些年英中两国的创新合作成果。比如牛顿基金——英中科学合作伙伴基金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英国驻华使馆公使Martyn Roper对中英创新论坛召开表示期待,他表示,中英创新论坛应该提供一个机会来庆祝我们英中两国合作伙伴的成功,我们两国在应对一些全球的挑战,在开发一些新的技术,推动未来全球经济的发展方面,英国和中国两国都已经建立长期科技创新的合作伙伴,而2011年英国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二大的科学合作伙伴国。这个合作伙伴关系跨越学术界、企业界、决策者,英国驻华大使馆也努力工作以促进两国的创新合作。 Martyn Roper表示,希望通过中英创新论坛建立一些新的激动人心的关系,在新能源、创意企业、大数据、数字制造、石墨稀、教育科技等领域促成一些新的创新伙伴,能够驱动更多的创新。 上海市政府科委主任寿子琪表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在2006年就和伦敦共同签署了上海和大伦敦地区的整个交流协议。今年6月,浦江创新论坛应邀参加了“伦敦科技周”活动,建立了上海创新中心(伦敦)、上海技术交易所伦敦分中心,这标志着双方在优质资本和科技成果方面的对接。
结合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寿子琪表示,创新是跨越国界的,合作才能共赢。在英国有一句话叫“世界上所有的智慧不会集于一个脑袋里面”,中国也有一句老话,“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未来力争能够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在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方面相对比较完善的一个综合性的、开放的创新中心,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和国际性重大发现、原创技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产地。在未来一段时间,能够为世界的科学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迫切希望更好地融入全球的创新网络,希望进一步加强和英国的合作交流。 (图文来源:陆家嘴金融网) |
附件下载: |